四恩抄

2023110408:13
     佛法所謂的「報恩」,並不是狹義地回報特定的人,而是教導我們要具有更寬容、廣大的境界。
       大聖人執筆[四恩抄]時正值伊豆流罪,雖然遭到國主迫害,大聖人仍寫道:「佛說ㄧ定會遭遇迫害,這種喜悅實在難以形容」(同前,42頁)這樣的喜悅還能有什麼事比得上啊」(同前,43頁),甚至寫下「以讒言陷害我的人及國主,才應該是對我恩情深重的人吧」(同前),對於迫害自己的掌權者等人表達感謝。
      這是因為、有惡人迫害,才能磨練生命,增長功德,又因為有一切眾生,自身才能立下「拯救ㄧ切眾生」的誓願,而這份誓願正是支撐大聖人與難奮戰、絕對不輸的原點。
    從佛法的觀點來說,ㄧ切眾生都對我們有恩。
     大聖人立誓要拯救有恩於自己的眾生,為了確立萬人成佛的法門,畢生貫徹不惜生命的奮鬥,這正是報恩精神的展現。
    池田先生指導:「貫徹[報恩]的一念,人就能變得無比美麗、無比堅強。在佛法的世界,報恩是ㄧ切的根本。又說:「只要心懷報恩的一念並付諸實踐,就能不斷地累積功德與福德。」
     祈求夥伴幸福,鼓勵正在煩惱的友人——當我們為了報恩而貫徹慈悲的行動時,就能破除以自己為中心的利己心態,開啟佛界境涯。
      為了廣布擴大,向人訴說佛法,就是最高的報恩實踐,報恩行動將會使我們的境涯變得無限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