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由音樂陶冶人格
哲學家柏拉圖就是透過其恩師蘇格拉底,說出透過音樂、文藝的教育是人類成長中決定性的重要條件,並表示:「節奏與旋律比任何事物都能更強而有力地掌握靈魂,因此當一個人受到正確的教育時,便會誘發其高尚的優雅感,並且將其塑造為一個有品格的人。
東方也有這樣作為人格陶冶導引的音樂傳統。
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論語)意思就是說,「人類要先學習「詩」來孕育豐沛的情操,然後學習社會規範的「禮」確立社會根基,最後要藉由「樂」使人格完整。」
佛教也十分重視音樂,初期的佛典中,釋尊說示歌聲有「使身體不疲勞」、「使記憶不會忘卻」、「使聲音不會損壞」、「使話語容易瞭解」等效用。
中國妙樂大師云:「禮樂前馳,真道後啟。」
我認為,佛教的觀點指出了音樂陶冶人性的效果。
佛教中將「宇宙」與「人類」分成兩部分,使人類社會分裂並陷入紛爭的心之作用,總稱為「煩惱」,當中又分成「見惑」與「思惑」兩類。
「見惑」是思想面、理性面的迷惘,「思惑」則是情緒面、感受性的迷惘。
「音樂」的效用,與上述的「思惑」有很深的關聯,例如音樂等藝術類的訓練,可使人的感受更加敏銳,磨練美的意識。同時,也能感受到他人的痛苦與世間的不幸,深化為他人着想的「想像力」,兩者應是相通的。
印度詩聖泰戈爾(Rabindrananath Tagore)曾數度訪問有音樂之都美稱的奧地利,其所創立的學園中,音樂教育是他最重視的核心教育。
「人類的身體機能與情欲若是位置錯亂,就如同走音的音調。因此,我們的教育就是要將走音的音調調和為人類的合音。」
這就是泰戈爾的卓見。
宇宙的協奏曲與人類的交流-東方思想觀點的音樂意義-池田博正SGI(創價學會)副會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