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山ㄧ會 儼燃未散 台灣創價學會理事長 林釗

2016061513:13
  征韓論引起西鄉隆盛與大久保利通間的矛盾,埋下了大久保利通暗殺事件(紀尾井坂之變;1878年的伏筆。作為同樣出身薩摩地區頗得人望的領袖,大久保利通在明治新政府中最終獲得了實質上的勝利。放棄征韓後,出兵台灣遂成為明治新政府眼前必須處理的棘手問題。薩摩的士族對於放棄征韓的反抗最烈,也是征台最頑強的倡議者,高知士族對於政權的更迭亦有不滿之聲。然而征台所需之兵源必須再行徵兵招募,引起農民反抗,明治政府甚至以減輕地租作為緩和處置。對征台熱心的薩摩士族,即從西鄉隆盛處得到300人的武士加入征台行列。

    士族問題越演越烈,日本各地不平士族陸續叛亂。規模較大的有1874年(明治七年),江藤新平在九州佐賀縣發動的佐賀之亂。該事變平定後 日本政府積極安撫士族,尤其是反抗意識最強的薩摩士族,同年(清同志十三年)琉球難民在台灣遭原住民殺害,日本政府遂出兵台灣(牡丹社事件)。政府特意將西鄉隆盛之弟西鄉從道升為中將,並任命為台灣蕃地事務局都督,領兵三千餘名攻打台灣南部原住民部落。

     然而士族問題並未因此獲得解決。1877年(明治十年)薩摩不平士族攻擊鹿兒島的政府軍火藥庫,揭開西南戰爭序幕。當時西鄉隆盛並不在鹿兒島,聞訊之後慨然長嘆,但依然回到鹿兒島統率士族們,以「質問政府」為名揮軍北上,並在熊本城與政府軍暴發激戰。最後政府軍擊敗薩摩軍,西鄉隆盛撤退回到鹿兒島,在負傷的情況 下由部下介錯(切腹儀式中,自己切開腹部後由他人砍下頭顱),日本近代最後一場內戰結束。由於1874年大久保利通代表日本政府與清國處台灣出兵事件,和士族的對立更形明顯,因此西南戰爭後,傾慕西鄉隆盛的下級武士將批評的矛頭對準大久保利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