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德國菖蒲‧完美婚姻
石菖蒲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公元前6世紀的《詩經》中,就有「彼澤之坡,有蒲與荷」的記載。《禮記.月令篇》中亦有「冬至后,菖始生。菖百草之先生者也,于是始耕」的記載。詩經說出了菖蒲的生長環境,禮記則點出人們以菖蒲抽芽生長的時候,做為耕田的指標植物。
歷代文人也多有吟詠菖蒲的詩作,如詩人杜甫的「風斷青蒲節,碧節吐寒蒲」,姚思岩的「根盤龍骨瘦,葉聳虎須長」等詩句,描繪了石菖蒲盤根錯節,葉纖細多節、青綠可愛的形態。明代王象晉寫的《群芳譜》中記載:「石菖蒲之為物不假日色,不資寸上,不計春秋,愈久則愈密、愈瘠則愈細,可以適情,可以養性,書齋左右一有此君,便覺清趣瀟洒。」這段文字,不但寫出了石菖蒲生命力頑強的特性,也道出了石菖蒲自古就深受人們喜愛。
石菖蒲為天中五瑞之首,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將之掛在門上,象徵卻除不祥的寶劍,可驅魔斬妖。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本草釋名》引《典術》云:「堯時天降精於庭為韭,感百陰之氣為菖蒲,故曰堯韭,方士隱為水劍,因葉形也。」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晉代《風土誌》中則有「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