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暴力的蔓延,血氣方剛、性格衝動的年輕人,不僅在俄羅斯,也是世界的趨勢。對日本而言,這種趨勢也未能置身事外。到底為什麼呢?
利哈諾夫表示,這是「孩子們痛苦的象徵」。為什麼會痛苦呢?
「這位少年非常富有。但是,金錢無法買到幸福!事件發生後,才知道真相,他的父親經常用法語批評他的成積太差、太胖了或是法語說的不好等,看不起少年。這是大人所犯下的罪,大人們認為「只要給孩子錢,自己做什麼事都是應該的。」輕視、看不起孩子還是這件悲劇的主因。」
少年真心渴盼,不是金錢。
「現今,不只是青少年,連幼童也非常痛苦。因為他們(不知道為了什麼而活?)、(該怎麼活下去?)非常痛苦?」
誠如利哈諾夫所言,或許這位少年的渴盼,是靈魂的飢渴。
因此,他不知道為什麼要學習。有錢、有家,卻沒有希望,也缺乏了接納原原本本的自己之安全感。
如果心中懷抱希望,就不會產生暴力。看不到活著的意義,心靈空虛時,言行舉止就會浮躁不堪。這令我我想起一位非暴力的鬥士所說過的話。
美國的文森特•哈丁(Vincent Harding)博士曾說:「有暴力傾向的孩子們,大多是感到(自己不被重視、不受尊重,承受痛苦。」
他是金恩((Martin Lluther King)博士的盟友。那是一九九四年一月,哈丁博士激昂地說:「這是大人的責任!無論家庭或是社會,大人都必須(體貼他人)」。
讓我幫助你吧 創造一個體貼的社會 池田大作 譯/葉美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