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紀人類共生的心(下) 池田大作 譯/王志文

2015030919:12
留學生支撐著國家的未來

     從明治到昭和時代,出生於靜岡的松本龜次郎先生(註1),為中國留學生教育注入了無數心血。

      贏得甲午戰爭後,接著的日俄戰爭中也獲勝的日本,對中國以及亞洲展現自大的強勢姿態。針對此風氣,松本先生提出警訊:「沒有比不知彼、也不知己的人更愚蠢的了,自滿與教育乃是招致失敗的基台。」

     松本先生表示,留學生將來會成為該國的領導者,所以要特別尊敬他們,並且要讓整個社會都能重視此事。他如同慈父般,慈愛地守護著每一位不習慣日本生活的留學生。

      在這之中,文豪魯迅(註2)與周恩來總理等傑出的近代中國英傑紛紛展翅高飛。這段美麗的友好歷史,在中國紀錄成書,廣為發行。

    「真正的提攜只有在相知相信的人之間,才有辦法進行。」—靜岡所孕育的大學者信念之吼,可說就是中日友好不朽的指針。

    比起「相知相信」更重要的是,審視過去所有好的一面、不好的一面,「以歷史為鑑的學習姿態」。

    一九八0年春天,我在熱海市與中國作家巴金先生(註3)會面,巴金先生便一語道破:「唯有不忘記[過去],才能開始做[未來]的主人。」

     所謂歷史,不只是過去的紀錄,更可說是經歷長年歲月所累積的人類智慧寶庫。唯以豐沛的智慧之光,重新考察現在,才能照亮正確的未來。

    兩年前(二00六年),全國有十萬以上的高中生未能接受完整的世界史課程,凸顯出「必修疏漏」問題。而整備出讓肩負下一個世代重任的年輕人能好好學習歷史的環境,是非常重要的

    幕府時代,伊豆半島戶田村(今之沼津市戶田)的民眾,與俄羅斯大使普提雅廷(Yevfimy Putyatin)(註4)刻畫下美麗的人性交流。我曾向全國的青年們介紹讓人引以為傲,靜岡無名「友情英雄」的故事,年輕的雙瞳閃耀著光輝 從民眾史發掘出的生命戲劇,絕不止於此。

  聽說在松本先生的故鄉掛川市,國中生拜訪中國並依循老師們的足跡前進,已成為傳統,無疑那是充滿希望之光且意義深遠的活動。

   「原本地面上是沒有路的。走過的人多了,就會變成一條路。」—這是松本先生的學生魯迅之名言。日本的年輕世代若能面對歷史,邁步於和平友好的大道,先人們一定也會很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