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的生命學 台灣創價學會理事長 林釗

2015062119:17
    另一方面,宗教信仰確實能鼓舞心情,但是卻很難判定究竟是神佛的效應還是宗教團體。親情與友誼也能帶來快樂;迪納與塞利格曼的一項研究顯示,在參與研究的大學中 ,最快樂與最不憂鬱的10%學生,他們明顯的共同特徵就是都有親密的朋友與家人,並花時間與他們共處。迪納結論說:"想要追求快樂,就應該培養社交技巧、建立親密的人際關係與人際支援(social support)。"

     塞利格曼在《真實的快樂》(AUthentic Happiness)一書中指出,快樂是由三要素構成:
享樂(興高采烈的笑臉)
參與(對家庭、工作、愛情與嗜好的投入程度)
意義(發揮個人長處,達到比我們個人更大的目標)
三項要素之中,享樂帶來的快樂最為短暫,塞利格曼說:這一點值得大家注意,因為有太多人以追求享樂為生活的目的,但是參與和意義卻遠比享樂重要。塞利格曼說:這一點值得大家注意,因爲有太多人以追求享樂為生活的目的,但是參與和意義卻遠比享樂重要。

     正向心理學也認為人的快樂基點可以調整:人們可以藉由後天的努力,改變先天人格特質的水平。那麼究竟如何才能使我們更快樂呢?

快樂的具體招數

       美國加州大學心理學家桑雅·呂波密斯基(Sonja Lybomirsky)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八項具體可行的作法:
一.心存感激:
     每週記下三五件令你感恩的事件。這些可以是俗事(你的牡丹花盛開了),也可以是更具意義的事(小孩開始學走路)。保持鮮活,內容愈常更換愈好 

二.時時行善:
    可以是隨機的(排隊時,讓趕時間的人排你前面),或有系統的(每週日固定送晚餐給老年鄰居),對朋友或陌生人行善會讓自己感覺很慷慨、很有能力,也會贏得別人的笑臉、贊許及仁慈回饋。這些都會讓人感覺快樂。

三.品嘗樂趣:
     多注意美好的事物,例如草莓的甜美 陽光的和煦 心理學家建議,不妨將快樂時光如照相ㄧ般"印存腦海",在痛苦時回味。

四.感戴良師:
     如果有人在你的人生十字路口予以指引 要趕快致謝。越詳盡越好 最好是親自答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