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奮迅 毅然取勝台灣創價學會理事長 林釗

2015111619:35
註3:
      重陽節(俗稱敬老節或踏秋節),農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漢中葉以後的道家陰陽觀,有六陰九陽。九是陽數,故重九亦叫「重陽」。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還有重九節、茱萸、菊花節(日語:菊之節句)等說法。由於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崇崇孝活動。重陽節與除、清、:盂三節也是傳統節日裡祭祖的四大節日。

由來:
         關於重陽節的由來
1、南朝梁人吳均之《續齊諧記》載:傳說東漢時,汝南縣裡有一個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發生大瘟疫 ,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東南山拜師學藝,仙人費長房給桓景ㄧ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學苦練。費長房:「九月九日,瘟魔又要來,你可以回去除害。」並且給了他茱萸葉子一包 ,菊花酒ㄧ瓶,讓他家鄕父老登高避禍。於是他便離開回到家鄕,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他把茱萸葉分給大家隨身帶上,瘟魔則不敢近身 。又把菊花酒倒出來 ,每人喝了ㄧ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鬥,最後殺死了瘟魔。兩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故事ㄧ直傳到現代。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唐代的《初學記》和宋代的《太平御覽》等多種重要類書都轉述了吳均《續齊諧記》裏的這個故事,並認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婦女在胳膊上繫茱萸囊避邪去災的習俗由此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