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與曼德拉兩度會面的池田先生指出:「不將對方當作[人]看待,而是視爲[標籤]——這不是南非才有的特殊情形。壓抑人權的根柢,,總有這樣的錯誤觀念。」
可以說,曼德拉的人權運作,是與「不寬容的英勇奮鬥。
台灣曾有很長一短時間、對原住民族給予「山胞
」、「番仔」等歧視性稱呼、在許多原住民團體爭取下、直到1994月才將「山胞」正名為「原住民」(1997年再正名為具有集體權概念的「原住民族」)。
無論是南非超越種族隔離,或是台灣原住民獲得正名,這些成果不只是一國人權的進步象徵,更是民眾發自內心鼓起勇氣打破既成偏見與歧視的人性結晶。
於所在之處擴大敬人哲學
現今,世界各地仍不斷發生對立與衝突,這些紛爭被認為是民族或宗教的對立所致。對此,超越不寬容,建構共生共榮的社會,是世界民眾所關注與盼望的未來。
是否能構築一個「寬容與共生的社會」,《法華經》所揭示的敬人哲學正是關鍵所在,唯有透過提倡每個人都具有佛性、貫徹不輕菩薩「尊敬每個人的實踐等,才能使民主學習到生命的尊嚴與可貴。
池田先生指導「佛法的人本主義沒有國界。不管與人在何處,我們都是透過與人進行心的交流及誠實對話,來推廣佛法的敬人哲學。」
就讓我們尊重人性尊嚴,從所在之處開始,擴展重視每個人「共生哲學」吧。
建立寬容共生社會 相互認同 尊重差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