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ㄧ份科學報告指出,如果地球持續暖化,台灣夏天可能長達7個月。四面環海的台灣也會因海水升溫,迫使魚類另尋溫度適中的棲息地,大大影響漁獲與養殖漁業。例如,鯖魚、鮪魚、烏魚等原本在特定季節洄游至台灣的魚群,漁獲量也會因水溫升高而導致漁獲量年年下降。
為使海洋生態永續發展,中西太平洋漁業委員會(WCPFC)等國際漁業組織,針對會員國訂有漁獲配額等管理措施。
例如,廣受台灣民眾喜愛的黑鮪魚,今年漁獲量已於6月初達到配額的90%,因此我國農業部漁業署於同月9日宣布,自12日起停止捕撈以維護珍貴的黑鮪魚資源。
意識變革 推廣飲食為生命之源
6月18日是聯合國制定的「永續美食烹調日,這項節日旨在推動有意識的永續食品生產及致力於保存固有的飲食文化。
現今,因國際、氣候變遷等因素,造成飲食文化難以存續,許多地區則因耕地流失,導致食物生產量銳減。
根據聯合國的報告指出,目前全世界約有7億3500萬人正面臨飢荒,然而,許多先進國家卻有大量剩食,其數量多到足以讓苦於飢餓的人得到救援。對此,重新審視永續的飲食文化,至關重要。
池田先生在與農業學者隨斯瓦米納坦博士對談時,引用日蓮大聖人的一節御文「白米不是白米,就是命啊」(御書文白並列本第三集,388頁)指出「稻米是人的生命,更是象徵孕育文化與社會的豐富滋養。(《綠色革命與心的革命》)
日本創價學會也策劃了米飯與生命的故事展,並於日本各地巡迴展出,期能提升民眾對食物的關心,讓人們珍視「食物」對於人類生存的重要性。
輕忽「食物」等同於輕忽「生命」——這項「飲食為生命之源的意識變革,不僅是延續人類飲食文化的關鍵,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