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父母的指導要有一貫性。也就是說指導和父母的生活態度的一貫性。因此,父母的人生觀、世界觀非常重要。
其次是時間的一貫性。父母的指導方針如果不一致,孩子會無所適從。如果有其他家屬,家屬間的指導要一致。家庭與學校教育的方針之一貫性也很重要。
第二、指導要建立在示範的行為上。指導不是只靠嘴巴,有示範的行動才有力量。
示範要落實在日前生活中,否則不能持久,因為孩子會批評父母言行不一,失去信賴。示範--模仿--習慣化(習性)這是人格形成的途徑。道德的行為就是這樣形成的。
第三、指導要順著具體的事實,把握機會實施。指導不是空談,無論稱讚或斥責,除非箇中道理讓孩子充分瞭解,否則難期有效。年紀愈小,與事情發生的間隔需要愈短。有些父母累積許多細節,日後滔滔不決的數落,反而會引起反感。兄弟姊妹若趁機插嘴,更會導致反效果。
第四、要多用暗示、環境安排、條件準備等順勢利導,除了物質條件之外,要及時稱讚優點,避免謾罵指導,惡言相向,傷到孩子的心。尤其稱讚別人家的孩子或兄弟姊妹相比較,不但於事無補,反而會產生不良後果。如果孩子有先天性身體缺陷,更應避免輕易提及,增加其自卑感。
第五、對於子女的管教態度,太過嚴格固然不好,溺愛或放任也要避免。父母必須保持公平的態度,尤其「嚴父慈母」的封建思維,誤以為父親要非常嚴格,母親要事事包容的管教方式,將使孩子無所適從。管教態度一致孩子才能判斷是非,有所遵循。
兄弟間要有互相幫助、有福共享的關係,形成良好的社會性,父母對待子女公平的態度非常重要。如果父母偏袒某一位子女,將會引起兄弟姊妹間的反目對立關係。
二十一世紀的家人關係 和樂家庭 幸縫泉源 劉焜輝 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教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