娑婆即寂光 台灣創價學會理事長 林釗

2014091818:32
   「立正安國」的祈願和行動是一致的,看著因意外失去了家園,所有財產被濁流奪走、痛失親人的人們,我們感同身受,以師子奮迅的快速行動,展開救援,將疲憊困乏、淚流不止的受災同胞擁入懷中,殷切鼓舞:「絕對不可以輸!一定可以超越!」灌注勇氣與希望。

     誠如「妙者,甦生之義(註1)法理所示,災難的崩塌不是毀滅,而是全心建設的開始,創價同志們的勝利人生戲劇令人由衷讚嘆。於震災中,新蓋的廠房付之一炬,還失去摯愛母親的張金獅夫婦,災後致力於社區的發展,胸懷振興竹山產業的使命感,東山再起;另一個在災難中,全家現金存款只剩下三千元的蕭仁榮夫婦,毅然挺立,化不可能為可能,不僅擺脫了經濟苦,還購屋提供地區活動的聚點。巨大苦難當前, 抱持「以佛法論勝負」的氣概,一個又一個的創價同志,譜出了歡喜的甦生實證,永留青史。

    佛法將這世間名為「娑婆世界」,意謂忍受苦惱、充滿痛苦的世界,是被煩惱所污染的穢土,與佛所居住之寂光淨土遙遙相對。釋遵於法華經(壽量品)中,打破了這種無力的說法,明示「十界互具」,教說「娑婆即寂光」,指出痛苦難忍的娑婆世界也能依我們的「一念」,轉變為理想的寂光土。「即之一字是南無妙法蓮華經也。」(註2)大聖人進一步教示,用「即」連結「娑婆」與「寂光」的方法,就是以御本尊為根本的強盛一念,透過題目來發揮生命內奧的智慧與慈愛之力,在現實生活中進行自我的改革,以廣布行動構築寂光。

    池田先生於《御書的世界》中寫道:「友好與友情對話的擴大,正是將[娑婆]轉變為[寂光]的黃金大道,唯有此大道才是擊退紛爭時代激流的廣宣流布洪流。」換言之,以「祈求」為後盾,充滿智慧與勇氣的「對話」,是在陷入貪瞋癡三毒漩渦的娑婆世界中,一個一個進行改革,擊退三毒激流,使世界成為法性光輝輝耀的回轉主軸。

    佛典記載,釋尊曾步行到毘舍離約五十次,至王舍城一二0次以上,訪舍衛乘更高達九一0次,造訪的目的都是為了與人交談,讓對方領會自己所悟之法。日蓮大聖人的御書裡,除主客問答所構成的(立正安國論」外,也經常可見「問云」、答云」的問答形式,誠懇地回答弟子們的提問,可說是「生命對話」的紀錄。而半世紀以來,池田先生與世界一千五百位各領域的有識之士進行對話,開拓出一條世界和平與安穩的大道。

     「佛種從緣而起」(註3),來吧!讓我們掀起友好與友情的對話浪潮,誓願:「將臺灣建設成幸福樂土!」「讓(悲慘)二字從地球消失!」堂堂地、自豪地邁向師弟不二之道,登入前人未曾踏足的廣布王者之顛峰!

註1:御書九七九頁。

註2:御書七六五頁。

註3:御書一五四五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