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是世界的希望(中)池田大作 國際創價學會會長 賽菲爾特 前奧地利文化部次長

2014102018:31
賽菲爾特博士(以下簡稱賽菲爾特)
      在初等教育(小學,六至十歲),孩童們跟隨音樂教師學習,所謂特別的音樂教育,只有在少數的音樂專門小學中實施。
     
        直到中等教育(十一至十四歲)後,音樂課才成為必修科目,一星期只上幾小時,對音樂有興趣的孩子們,只能在校外學習,也就是必須進入所謂的音樂學校(音樂班)努力學習。
      
       這些課程花費不眥,加上專門學校數量有限,經常都會超額招生,而且為了削減預算,也會減少雇用音樂教師。
      
        上述情況,正是我創立歐洲青年文化協會的緣由。
       
        我國的音樂大學因為擁有很高的教育水準,除了奧地利人外,經常可看到日本或韓國等學生。如果這個情況持續下去,我猜想或許四、五十年後,奧地利可能要從海外重新輸入吧!因此,我秉持著「舒伯特(Fran-zSchbert)(註1)的人生不可無所作為」的精神,努力推行音樂教育。

註1:法蘭茲.澤拉菲庫斯.彼得.舒伯特(德語: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19791月31日-1828年11月19日)是奧地利作曲家,他是早期浪漫主義音樂的最後一位巨匠。他的歌曲中既有抒情曲、敘事曲、充滿戰爭性的愛國歌曲,也有源於民間音樂的歌曲,其中重要的有《菩提歌》、《野玫瑰》、《流浪者》(2首)、《普羅米修斯》《《戰士之歌》等,第九交響曲氣勢磅礡,充滿英勇豪邁的氣概,稱為偉大交響曲。他曾說:「我每天都在寫,每當我完成一部,馬上開始下一部。」個性率直、開放、陽光。舒伯特的另一個外號是「小蘑菇」。因為他只有一米57,又是個小胖子。
      
         後人筆下的舒伯特通常是一個懷才不遇的天才,他的作品未能得到廣大觀眾的重視。造成這個結果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並未如莫札特和貝多芬那樣主動積極地設法在公眾場合展示自己。直到1827年才在朋友們的勸說下開了個音樂會,而且取得巨大成功。

截錄維基百科


池田
      原來如此!守護文化,即是守護人類之寶;孕育文化,正是孕育愛護人類之心、孕育和平之心。

       法蘭西學術院(Acaademiefrangcaise)會員美術史家路奈.尤伊古(Rene Huyghe)先生也曾憂利用類似的事。

       他指出在法國的里賽(Lycée,高中)或考萊治(College,初中)正在刪減有關音樂教育的人員,他感嘆這是「現代的錯誤」之特殊例子,但這已經是世界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