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之父、美國心理學會前主席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註2)博士,曾做過一項試驗:將三隻小狗關在籠子裡,A組持續給予輕微電墼,B組是只要小狗撬開木頭槓桿,就停止電墼,C組則不給予任何電墼。二十四小時後,將小狗們移往另一個籠子,裡面放置一道矮牆,只要跳過就可以逃離電墼。透過觀察,發現B與C組小狗都會跳過矮牆,到安全的另一邊,A組卻選擇了徹底放棄掙扎,沮喪地待在原地。該試驗得出結論: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的人遭遇失敗或挫折時,對成功的期望低於一般人,認為失敗不是自己沒努力,而是認定事實就是這樣。
博士指出:「孩子的成績不好,大多數的原因並非能力不夠而是持有悲觀想法的性格。」也就是說,自認「頭腦不好」、「沒有天賦」的孩子,一旦遇到困境,甚至在嘗試之前就會選擇放棄,認為自己即使再用功,結果也是一樣的。尤其考試成績不佳時,遭到父母嚴厲指責:「你就是不用功讀書!」「懶惰蟲!」「粗心大意!」孩子會有所感應,認定自己懶散、馬虎,無可救藥。父母的每一句苛責的話都會在孩子的心靈塗染上負面的「自畫像」,性格逐漸變得敷衍、散漫,可以說這都是父母誘導的結果。
「佛,是指 充分瞭解[心具有不可思議力量]的人,因此佛法是最高的[希望心理學]、[希望的生命學]。池田SGI會長闡述,人依其「心」而產生巨大的變化,自己的人生全由自己決定,不應輕言放棄或陷入絕望。孩子年紀雖小,但稚嫩的心異常敏銳,受到尊重,體驗「以對等的立場來對話」的孩子,必然也會以同樣的態度對待他人。
說話的方式有很多種,以言語關心對方、鼓勵相伴,會使其產生自信,湧現希望與勇氣,想要培養孩子積極思考的能力,那麼就以「你做得到!」取代「你必須這樣做!」就算失敗了,平和地告訴他:「這不像你平常的表現哦!」遠比斥責來得好。總之 ,捨棄「反正」、「不可能」的用語,無論處於何種情況,都要彼此鼓舞:「最後ㄧ定會勝利的!」「我(你)是世上最幸運的人!」「即使這樣,也ㄧ定能找出歡喜來。」
希望的生命學 台灣創價學會理事長 林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