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的社會影響力 臺灣藝術大學賴瑛瑛所長蒞會舉行文化講座

2014012919:24
          如何讓藝術更貼近所有的人,在機制上必須思考:政策法規、資源配置、補助辦法,公部門、私部門協力,及妥善運用現代科技等。
         文建會(今稱文化部)2004年曾提出(文化公民權宣言),認為中央及地方政府皆有責任提供足夠的文化藝術資源,滿足各地民眾共享文化的權利。



5、博物館的行動計劃
      作為全民終身學習場域的「博物館」,應當可以提供更加積極的行動計劃如:
一、無障礙學習:如北美館特別開放、邀請視障礙朋友參觀創作。
二、夜間開館:如故宮博物院週五、週六開放至晚上九點。
三、資訊公開:如製作「數位典藏系統供民眾瀏覽、學習。
四、行動美術館:創價 學會主動前往全臺各地學校進行藝文推廣行動,落實全民學習機制。
五、地方文化館
六、文化生活圈
        此外,北美館義工前往莫拉克風災災區舉辦藝術活動,讓小朋友體育會創作的生命力;國立臺灣博物館舉辦環保展覽、生態教育推廣活動,期能藉此改變民眾生活觀念與行為。
        這讓我們不禁思考,迎向未來的博物館,其功能為何?博物館典藏許多前人留給子孫的寶藏,這些寶藏傳遞給下一代的是文化與價值觀?還是一次又一次的超級特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