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共生 貢獻他人 台灣創價學會理事長 林釗

2014060718:38
     [人生地理學]所闡明的「地人關係」,始終以人類生活為主軸,此後牧口先生的思想與行動,乃至貫穿創價運動的人性主義,莫不遵循「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運行。當時日本處於國粹主義高峰的時代,牧口先生卻從鄉土出發,立足於世界、與全人類交流的全球性觀點,預言二十一世紀將是以「人道的競爭」為目標,必將取代國與國之間的軍事競爭、政治競爭和經濟競爭,為冷戰後的國際社會指引出明確的方向。
  
          牧口先生於一九二八年信奉日蓮大聖人佛法,本著「幸福是人生的真正目的」,提出追求最高價值的「大善」生活方式,為佛教主張的「菩薩慈悲行」,賦與了現代意義。牧口先生在(價值論)一文中,論及「小善」、「中善」、以及「大善」的觀點,指出小善及中善很容易背離當初的原意,譬如以金錢救濟窮人,雖一時解除對方的燃眉之急,卻有時因而讓人心存得過且過,變得墮落,並非真正行善。那麼,什麼才是大善?牧口先生斷言:「歷經十年、百年後,仍不動搖的,就是大善。」「對世界人類共通的善行,就是大善。」

          雖一華一香之小善,歸法華經,則成大善。」(註1)利他行動中,以訴說宇宙最高哲理的日蓮大聖人佛法,教導人們唱念妙法,可說是第一「大善」。日蓮大聖人更教導弟子們:「信奉法華經之大善,非祇自身成佛,父母亦成佛。」(註2)指出透過自己的生命變革,活用中善以及小善,為大善而生,不僅自己,上七代、上七代,均得成佛。具體來說,也就是同時追求自他彼此的幸福,鼓舞他人,給予他人力量、勇氣和希望。當所有人都過著有創造價值的、能貢獻他人的生活時,時代潮流必將從破壞走向建設,從對立走向共存,從分裂走向團結,開創和平共榮的地球社會。

註(1):御書八五九頁。

註(2):御書一五0五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