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道德怎麼教?
(一)言教不如身教?
傳統社會認為「言教不如身教」,但這樣的說法比較適合在農業社會。農業社會人與人關係緊密,人們生活圈幾乎都在自己社區,「說一套、做套」的道德教育對受教者不具說服力,所以道德教育常需要尋找品格典範。
工商社會人與人的關係逐漸疏離,加上網路無遠弗屆,孩子接觸的不只是週遭的人,他們透過網路直接和千里外的陌生人接觸。換句話說,媒體改變人的生活空間,現在影響孩子價值觀的可能不是父母、老師,而是透過媒體報導的知名影星、歌星的言行甚大。父母、師長的身教,抵擋得住外面撲天蓋地的污染嗎?
(二)道德沒有專家
德國哲學價康德(Immanuel,1724-1804)強調,道德沒有專家,其實一般人都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只是不知道「為什麼」。由此可知,道德若沒有內化,就會變成外在口號,這就是為什麼學校的品德教育「言教重於身教」,若想達到身教效果,就必須讓受教者心動;而達成言教的目標,必須使受教者心服。 心動須靠行動;心服有賴說理。
(三)管教方式
2010年10月,成功大學航太系教授景鴻鑫出了一本書[孩子謝謝你-一個父親的懺悔]。他育有兩子一女,對長字從小就寄予厚望,但長子愛看小說、愛寫作,在校成績不佳,受他長期打罵,原本活潑的孩子,因此失去笑容。有一次,景教授盛怒下大罵孩子:「我一輩子的名次加起來,還沒有你一次多!「孩子當時恐懼、怨恨的眼神令他永遠難忘懷。長子大學畢業後到美國留學,只傳了一封電子郵件和景教授「告別」,信中表示,以後不必和他聯絡,他會活得很好。從此三年,景教授和長子斷了音訊。
加州柏克萊大學心理學教授包潤德(Diana Baumrind)區別三種管教方式:
1、威權式(authoritarian):父母使用一堆命令和威脅,很少推理。
2、縱容式的(permissive):父母用很多感情,卻不用權威。
3、權威性的(authoritative):父母對子女的要求會說明理由,父母的權威是結合推里、公平和愛;必要時父母會使用權力,重視孩子會聽從長輩,但也重視孩子的獨立性;父母堅定設立標準並執行,不認為自己不會錯,所以會傾聽孩字的欲望做決定也就是說,父母的權威是建立在對子女的要求是有道理的,而且這個道理經得起子女的挑戰。
品德教育與幸福人生(3) 林火旺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美國愛荷華大學哲學博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