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的神經和心理機制:面對創傷、減敏和新生活(1) 唐子俊 醫生/博士 唐子俊診所院長

2014111619:43
        在高雄氣爆事件發生後,創價特別邀請教育心理輔導專家唐子俊醫師於8月30日,以「創傷的神經機制和心理機制:面對創傷、減敏和和新生活」為題,在前鎮文化會館舉辦講座,本報特別加以整理,以饗讀者。

        「創傷」這個議題,在台灣還有全世界這幾年來發生的頻率和次數,及需要輔導的人都很多,雖然很辛苦但卻不得不面對這項議題。

創傷者會留下恐懼的圖像
       我從擔任住院醫師,就接觸與創傷有關的事件,像是過去就有石化廠的氣爆,從那時開始學習如何面對這些問題。記得當時在台灣的相關研究文獻相當少,而國外文獻,通常找到的大都不是大規模的災害。

      受到創傷的個案非常多,這幾年家暴、性侵案子的創傷症狀非常多。剛開始要約這些個案出來會談,在訪視他們時,常常都會躲起來,個案往往覺得自己沒有問題,但事實上晚上都在做惡夢、害怕,甚至很憂鬱、還有幻覺。

     個案從一開始不願意談、逃避不想談,在慢慢與其接觸後,讓他願意談。與個案開始談他的事情,談影像及故事的時候,一開始個案會緊張、麻木,談到後來會有難過、生氣等複雜情緒。接著出現一些圖像。

       擔任輔導角色的我除了要記住受創傷者提到的圖像之外,也要去設身處地體會他們的感覺。那時我記住與個案會談的影像,並不知道個案談到的創傷,對自己也產生很大影響。擔任協助受創傷者、進行創傷研究的我,有時為了要進入對方經驗中,而把創傷者的感覺帶到自己身上,因此,要把自己的能量提高、才能夠去協助受創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