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敦煌的守護人 常書鴻畫伯 譯/劉麗文

2014120418:36
    敦煌,佛教美術的一大寶庫。畫伯三十一歲時,在巴黎的塞納河畔,與敦煌藝術邂逅。當時他離開動亂的祖國,在法國學習西洋畫。

    他在露天的書攤看到伯希和( Paul Pelliot)編的《敦煌圖鑑》,心想:「原來祖國還留有這麼了不起的古代遺產,奇蹟!」
 
     那一刻,畫伯下定決心:「我要親眼確認這些寶物,只要是中國,就有責任來保護這些寶物。」

      他誓言成為保護敦煌的「守護者」,再也不讓這些美麗的寶物流落海外。

       「出了嘉裕關,兩眼淚不乾,向前看,戈壁灘,向後看,鬼門關。」—ㄧ走出嘉裕關(萬里長城的西端),淚流不止,前方是荒涼的戈壁沙漠,回頭則是冥土的鬼門關。

   畫伯回國七年,以敦煌為目標的旅程,正如這首古代歌謠般嚴酷。ㄧ九四三年冬,中日戰爭進入白熱化。

    他從蘭州搭上卡車,ㄧ個月後,坐在駱駝背上,在ㄧ望無際的沙漠中搖搖晃晃行走。抵達敦煌,ㄧ看到莫高窟,畫伯衝上前去。洞窟的大壁畫映入眼簾。那是「捨身飼虎圖」,描繪釋尊的前世薩埵太子,將自己的身體餵給飢餓的老虎。

    畫伯心想:「我也要把自己奉獻給這座藝術的寶庫。」

    但是,如陸上孤島般的敦煌,事業的推展極為艱難。仲夏達攝氏四十度,寒冬零下二十度的氣候,為了保護壁畫不受風與砂的侵蝕,建造土牆,為了防止砂土崩裂,開始種樹。

    不料,國民政府下令解散畫伯的研究團隊。屋漏偏逢連夜雨,前妻又因不耐環境的惡劣而離去。墮入痛苦深淵的畫伯,唯靠九層樓的風鈴聲撫慰。有ㄧ天深夜,他看著石窟時,感受到壁畫中的飛天們散發出光芒,彷彿召喚他。「雖然你的妻子離開你了,但你絕對不可以放下我們!」ㄧ九四七年,畫伯與身為研究員的李承仙夫人結為連理,兩人攜手為敦煌藝術奉獻。

    ㄧ九五一年,畫伯在北京受到周恩來總理的鼓勵。ㄧ九五四年,莫高窟裡第一次亮起自用發電的電燈。

   兩人一起分享研究進展的喜悅。但在一九六六年面臨了最大的風暴考驗。那就是「文化大革命」。

   夫妻倆被指責是「用敦煌藝術這種精神性的鴉片,毒害人民的元凶」等,被課以勞改,數度遭受暴行,迫害持續了十年之久。

    一九九0年十一月會面時,池田SGI會長稱讚賢伉儷一生的付出。「有句話說:(芝枯蘭泣,松榮柏悅。)共同面對困難,一起分享悲喜,道盡夫妻兩人的姿態。」

     香峯子夫人也溫柔笑道:「一起超越了苦難的險坡,如今兩人展現出了不起的勝利姿態。」

     常畫柏與李夫人,微笑地互看著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