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的生命學 台灣創價學會理事長 林釗

2015061818:33
註2:習得性無助的來源

      "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動物時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項經典實驗,起初把狗關在籠子裡,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予難受的電墼,狗關在籠子裡逃避不了電墼,多次實驗後,蜂音器一響,在給電墼前,先把籠門打開,此時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電墼出現就先倒在地上開始呻吟和顫抖,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隨後的很多實驗也證明這種習得性無助在人身上也會發生。

習得性無助的定義及表現

1.定義:習得性無助指有機體經歷了某種學習後,在情感、認知和行為上表現出消極的特殊的心理狀態。

2.表現:習得性無助學生形成了自我無能的策略,最終導致他們努力避免失敗。他們力求無法實現的目標,他們拖延作業,或只完成不費力氣的任務。他們沮喪,並以憤怒的形式表現出來。美國國家閱讀委員會的報告描述這類學生是"懶散、怠曼、有時是破壞性的。他們不完成作業。他們面臨困難的作業很快就放棄。他們在要求大聲閱讀、測驗時覺得焦慮。

矯正策略
1.充分理解習得性無助的成分。

2.幫助學生發現根本的信仰,以及引起他們自我挫折不足的歪曲知覺。

3.教給學生改變、駁斥歪曲信仰的方法,減少認知、情感、動機的虧空。

         總之,習得性無助的重要矯正策略是元認知(元認知[Metcognition]ㄧ詞最早出現自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弗拉威爾[J. H. Flavell]在ㄧ九七六年出版的《認知發展》ㄧ書。所謂元認知就是對認知的認知,具體地說,是關於個人自己認知過程的知識和調節這些過程的能力:對思維和學習活動的知識和控制)、問題解決、示範、自我談話、自我控制、自我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