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疾病的關鍵因素是他們能不能進入家屬的生活中。現在家庭的生活條件改善,老人往往被安排在最好的房間,遠離家屬的繁瑣關係,這樣看來雖然不錯,事實上卻是反效果。
換言之,近代社會的許多「進步」反而是奪去老人生活地位的因素。因此,如何讓老人在家庭中有其存在價值是目前的重要課題之一,老人與家屬的關係值得深入探討。
二、老人的性格
現代心理學對於「老人」並無年齡的界定,六十歲以上就進入老年期,卻用「增齡」表示。換言之並非六十歲 或六十五歲就算老年期,每年「增齡」,直到自己覺得老了就是老人,這種彈性使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在心理上有所警惕。
萊查德(Reichard,S,)把老人的適應狀態分為五類:
(一)圓熟型。(二)自適型(沙發椅型)。(三)裝甲型(逃避型)。(四)憤慨型。(五)自我厭惡型。前三型各自以自己的方法適應老境,後兩種是無法適應的不幸狀態。
人要適應社會需要有彈性,老人欠缺這些性質,心理僵硬,適應力降低。所謂「心理僵硬」是指「固執一個概念而不再使用第二個意義」,這將使一個人在精神活動領欲欠缺彈性。總之,「僵化」是「缺乏彈性」、「欠缺適應力」、「固執性強」的狀態。
二十一世紀的家人關係 老人與家屬--適應轉型期的家人關係 劉焜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