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我喜歡 有什麼不可以---「看見」青少年的自由與界限 財團法人「張老師」基金會提供

2014082918:31
老師,我的兒子今年念高一,他很喜歡與父母、長輩頂嘴、唱反調。最令我頭痛的是他會撒謊,上學遲到早退,有時翹課不顧學校課業,一點責任感都沒有。問他原因,他什麼也不說,就說學校很無趣,他想要做有趣的事情,至於甚麼是有趣的他也不知道。跟他說他還是學生,需要遵守學生的本分。他竟然朔,我又沒有做什麼壞事,遲到偶而翹課有什麼不可以?請問張老師,到底該怎麼辦呢?

      青少年處於強烈的生理發展變化過程(生命中第二快速成長期,第一快速成長期為嬰兒期),由於體內賀爾蒙的改變,產生許多青春期特有之特徵如:情緒起伏變化大、追求自我獨立、挑戰權威等。

        在協助青少年理解界限的過程中,父母本身必須先設立並保持健全的界限。因為許多父母常因有愧疚而無法設立界限,例如:無法陪伴或滿足孩子需求、害怕孩子不再愛父母、害怕面對衝突、害怕面對孩子的怒氣以及害怕自己會過度憤怒。這時父母必須先整理自己的內心,讓自己可以清楚自己的想法,克服內心的壓力,這樣才能堅持所設定的界限。

        「張老師」基金會提供以下「看見」的觀點給家中有青春期的家長,讓身為父母的你,能與孩子一起面對界限的衝突與學習:

一、看見界限
       父母可以透過自我探索了解自己的界限---自己能接受的範圍,也看見自己的價值觀。在看見自己的界限後,在與孩子相處時能更明確的傳達自己的意思,也能提供給孩子清楚的規範可依循。

二、看見不足
       當孩子越線時,直接告訴孩子父母的限制,誠實的反應給孩子知道,也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限制。身為父母,面對孩子的挑戰無力招架時,能夠勇敢地承認自己的不足,並邀孩子一起來面對自己的不足,並邀請孩子一起來面對這樣不舒服的感受。

三、看見互動
         面對界限的挑戰,父母與孩子要能有良善的溝通,以達成共識,孩子正經歷巨大的轉變,包括身體、心理、個人及社交上的改變,花些時間想一想孩子所經歷的一切,給予孩子愛心、耐心及引導,讓孩子可以在生活中做出一些比較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