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在小學的時候,我曾寫過作文題目[我的志願],我還記得是因為小學的我想要救很多、很多人,當時還小覺得當醫生很偉大。」阿哲,一位明星高中的自然組男學生,他因為有想從理組轉到文組的打算,但父母並不同意,親子雙方為此僵了許久。
「對啊!我還記得你小時候說過,你不是ㄧ直都念得很順利嗎?數學、理化也都很好,為什麼要轉到文組?文組是功課不好的學生不得已才去的地方,不是嗎?」哲媽打斷了阿哲,並且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才不是,好嗎?我覺得你根本什麼都不知道!」阿哲有點動氣且音量大了起來。
「跟你媽媽說話,難道不能好好說?你這是什麼態度!」在一旁的哲爸,喝止了阿哲對哲媽的「不禮貌」。阿哲將頭轉向一邊,沒說話
我能聽出來哲媽的擔心,但我也發現阿哲剛剛應該還沒說完,阿哲你願意繼續說下去嗎?」這時我出了聲,並邀請阿哲繼續剛剛未完的部份。
在2014年「張老師」基金會1980輔導專線的8萬人次的求助當事人中,親子議題更是家庭問題類型求助之首,在台灣許多父母十分重視孩子的學業,家長普遍對於孩子把書念好視為唯一,但隨著年紀增長,青少年開始思考「我到底為什麼要念書?」常有青少年反映自己有種為了父母而念書的感覺,但是又有多少青少年願意將自己心裡的想法告訴家長?
因此,「張老師」基金會鼓勵家長能換個角度看事情:
ㄧ、給予肯定—
看見孩子的好奇心及洞察
肯定孩子們願意思考自己的處境,並協助孩子分析自己的狀態,而非ㄧ味的勉強孩子念書,影響孩子思考的能力。
二、溝通對話—
主動與孩子溝通
以開放的態度傾聽孩子說心聲,而非ㄧ味指責孩子的想法不成熟,盡量避免用老生常談的態度與孩子對話,與孩子建立良好的關係,ㄧ種亦師亦友的關係。
這是我的志願 還是你期待我的志願 財團法人 張老師 基金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