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減肥 爸媽檢肥 張老師 陪您一起掃描肥胖心理 財團法人張老師基金會

2015100918:31
一、自我概念
       相關研究指出,自尊心、自我身材的覺知與其同儕人際關係,會影響青少年從事體重控制行爲,肥胖的青少年自尊心低於正常身材的青少年,而自尊心越低,其身體不滿意度越高,也越能從事體重控制行爲;錯估自己身材自覺肥胖的青少年。也會採取不健康體重控制行爲;另外,大量媒廣告推崇「瘦就是美」的迷思,形成常接觸大眾媒體的青少年之間的團體氛圍,而這種對肥胖青少年的歧視,可能使其形成負向自我認同,進而影響體重控制行爲。

家長可以這麽做:
(ㄧ)多與孩子聊天,了解他/她的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以鼓勵取代責備,建立暢通溝通管道。
(二)培養孩子對於大眾媒體訊息的解讀與分析能力,避免照單全收形成個人信念。
(三)建立正確的體型認知,學習接納並欣賞自己的身體,消弭理想體重與實際體重間不合理的鴻溝。

二、心理困擾
       肥胖的成因除了飲食、運動、遺傳等險而易見的選項,還有一項容易被忽略的就是情緒,相關研究指出,情緒不安穩或憂鬱者容易肥胖,而另一方面,肥胖者也容易出現自卑、社會退縮,甚至達到憂鬱症的程度。

      如有憂鬱症的青少年,其內分泌變化會使其飲食自治制力下降而不忌口,加上感覺無力不想多動及藥物的副作用,造成肥胖;另一類型有厭食症青少年,則是對自我身體意象扭曲,雖未達肥胖程度卻仍感覺自己太胖,容易採用強烈手段減肥,如吃減肥藥、催吐,然也常陷入快速暴肥的惡性循環。

家長可以作麼做:
(一)注意孩子的情緒起伏與心理狀態,把握就醫黃金時段。
(二)諮詢專業心理健康機構,如學校輔導室、社區心理輔導機構、醫院,或撥打「張老師」1980輔導專線求援。